N新闻资讯News
绿色金寨茶谷药库富民 红色老区路通人旺业兴【2023】
发布人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3-04-16 浏览次数:当下正值新茶采摘期。一大早,大山深处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村民王新云就穿梭在茶园中。忙完茶园的活,她还要赶去家里的农家乐帮忙。因为环境好,王新云家的农家乐现在已有了不少“回头客”。
大湾村所在的金寨县被誉为“红军的摇篮、将军的故乡”,之前由于地处深山,交通不便,发展长期滞后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大别山革命老区。2016年4月到安徽考察时,总书记第一站就前往位于大别山区的金寨县,并沿山路乘车1个多小时,来到大湾村考察。在这里,总书记通过走访,为乡亲们找穷根、出实招。
金寨县城新貌
牢记嘱托,砥砺奋进。近年来,金寨县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指引下,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,让茶叶、中药材等“土特产”不断走出大别山,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这里赏美景、寻乡愁。这一“出”一“进”,富了民、兴了县,彰显山区特色、承载老区文化的乡村产业正在“将军县”茁壮成长。
植根大山 打造致富金叶新名片
六安瓜片是中国名茶,仅在《红楼梦》中就有80多处提及,而金寨县正是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和主产区。
面冲村山前山后,垄垄茶园郁郁葱葱,长势喜人,成为山谷里的一道美景。“我们这里的茶叶品质好,年年都有企业提前预订,有的产品每斤能卖到一两千元。”王新云告诉记者。
记者在茶园向王新云了解茶叶长势
距离大湾村约70公里之外的油坊店乡面冲村西茶谷,紧邻著名的响洪甸水库。青山绵延,绿波荡漾,库区岸边茶树铺满山坡,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。清明前后,采茶工们正在漫山遍野的苍翠茶树间采摘今年的头茬春茶,茶山处处可见繁忙的景象。
“以前山路崎岖,交通不便,有茶也卖不出去。”面冲村党支部书记陆崇军回忆说,村民以前只能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。2014年以来,六安市持续打造“六安茶谷”,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面冲村在内大多数金寨县乡村都在道路、设施、市场等方面得到扶持。
随着道路入村,好茶逐渐走出大山,茶谷成为了农民致富的“聚宝盆”。如今30公里的西茶谷范围内聚集了上百家茶叶加工企业,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茶农三方联动,让企业和农户都实现了增产增收。
“2022年,光我们企业的年销售额就有1800万左右,带动了周围600余户茶农实现增收。”面冲村一茶业生产厂长邸为刚告诉记者。
大湾村新貌
近年来,金寨茶企还通过提高茶叶加工厂的清洁化、自动化、机械化程度,推动茶产业的持续升级。
全军乡大团山茶场是当年金寨第一批招商引资的茶企。企业负责人陈阳告诉记者,2012年以前的制茶机是烧柴的,烟大,靠通风的方式散烟,而且温度不可控制,茶叶质量和收益都不高。“制茶时杀青一定要杀熟杀透,这样茶出来才会香和甘甜。用柴炒茶由于温度不可控往往会导致杀青不透,价格自然也卖不上去。”
“现在我们完成了‘柴改电’,有4条清洁化的流水线,电脑控制炒茶温度和时长。以往一个茶季也就能制1万斤干茶,现在上了流水线一个茶季能加工10万斤茶;同时价格也上去了,‘柴改电’的茶叶单价较之前翻了两三倍。”陈阳说。
在金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乔看来,引进龙头企业,整合茶产业,统一改造高标准茶园,改进茶叶品种和种植方式,提升生产加工工艺,正是金寨创新发展模式、让六安瓜片这一“老字号”散发新魅力的有力举措。如今,金寨有2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、茶园22.7万亩,综合产值已达35亿元。
在金寨,不仅有种植、收购、初筛、炒茶全链条的茶产业生产线,还衍生出观光体验、休闲旅游、品茶鉴赏等伴生产业。
位于“六安茶谷”中的金寨县西茶谷进入采摘季节
一到采茶季,不少游客会慕名而来。天蒙蒙亮,坐落于西茶谷的“茶谷小院”经营者郑学伟,就开始准备农家乐一天的食材。2016年,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他回乡创业,开起这家农家乐与民宿合二为一的“茶谷小院”。每逢节假日,都有不少体验完茶谷风光的游客,来小院就餐、购茶,旺季常常一桌难求。
“农家乐加上家里几亩茶园,一年也能收入十多万元。”郑学伟说。
茶园种茶、家中迎客,茶叶已成为金寨人致富的“金叶”。大山里的“特色茶”,这些年是越品越甜。
深耕“西山药库” 培育百亿大产业
今年春节一过,金寨沙河乡楼房村的李明哲,便开始忙碌起来。“现在正是灵芝菌棒养菌的关键时节,灵芝菌棒的生产需要先进行高温灌蒸灭菌,待接种后放进温室大棚发菌。”说起灵芝,90后“新药农”李明哲的话匣子就停不下来。
出生于灵芝种植世家的李明哲,对灵芝有着特殊的感情。2014年大学毕业后,他毅然从大城市回到家乡,带着乡亲们开始创业,目标就是做大沙河乡的灵芝产业。
“白天,我跟着工人一起工作,晚上闲下来就翻看专业书籍。”李明哲说,土地利用率一直是灵芝种植难题,按传统工艺,每块地每5年才能种植一次,这让种植灵芝的成本居高不下。通过2年的探索,公司的无土栽培技术已成熟,不仅克服了换地、换土的难题,同时也解决了覆土栽培中农残、重金属含量过高的问题,有效提升了灵芝品质。
金寨一灵芝种植基地
灵芝产业链长、附加值高、带动性强。2022年,李明哲的公司以回收灵芝产品的方式,带动了16户种植户获得320万元的收益。对于产业的下一步,李明哲也在深入思考。“灵芝这个行业,光卖原材料不挣钱,必须要做成冲剂、压片、胶囊这样的深加工产品。比如,孢子粉原料价格大概是每公斤150多元,而加工成保健品后,每公斤可以卖到2000元。”
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山深处灵芝生长的沃土。金寨是安徽省最大的山区县,群山环抱,河流纵横,有野生药源237科1363种,被誉为“西山药库”。其中,灵芝产业无疑是金寨县中药材产业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。
金寨县中药(西山药库)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杜继甫告诉记者,这里众多企业与科研院所展开强强联合,形成了一条现代化种、产、研产业链。全县灵芝年交易量4200吨,孢子粉的交易量2000吨,灵芝深加工产品占全国市场已达七成左右。
孟祥峰是金寨一家知名灵芝生产企业的生产负责人。其就职的公司现拥有现代化GMP保健食品生产车间,涵盖软胶囊、硬胶囊、粉剂、片剂4条生产线。在无菌车间里,一整套萃取设备正从灵芝孢子粉中分离出孢子油。“这可是我们现在的拳头产品。”孟祥峰告诉记者,这项高科技能将灵芝药效进一步提纯,易于携带和人体吸收,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步。
“在灵芝深加工领域,科技加持是必不可少的,否则不仅产品附加值低,还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。”据孟祥峰透露,为突破难关,他的公司不断和一些院校展开技术合作。“目前,我们研发的水养技术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,预计能把土地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。”孟祥峰对未来信心满满。
在金寨一灵芝生产无菌车间,技术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调试
同时,黄精产业发展也在金寨方兴未艾,随着黄精茶、黄精丸、九制黄精等产品不断被研发,全县规范化栽培黄精面积上升到1.9万余亩,年产鲜货1500余吨,产业综合产值9800余万元。
中药材产业在金寨的蓬勃发展,还带动培育了一大批成熟的中药材经营人才。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,把金寨周边的优质药材买进金寨,把金寨好产品卖到海内外。
如今,金寨县拥有537家中药材经营主体,204家加工企业,51.3亿元中药产业综合产值,惠及人口20余万。一组组亮眼的数字,串成了金寨现代化中药材产业的“金”链子。
老区变景区 激活城乡“产业+” 金寨是绿色的,更是红色的。
“革命摇篮大别山,火炬燃遍鄂豫皖”。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、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。步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,一件件红色文物,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介绍:“抗战时期,20多万人的金寨县有10万英烈为革命牺牲。”
波澜壮阔的革命史,为金寨留下了大量红色遗存。地处金寨县西北部的汤家汇镇,不仅是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,更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之一,现有文保单位58处。
游客在大湾村革命旧址参观
“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见证,也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。”汤家汇镇红色旅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从2017年开始,汤家汇镇就开始积极盘活红色旅游资源,对31处濒危的革命遗址进行抢救维护,并对“红军街”进行了升级改造。“现在我们年均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次。”
文旅产业的火爆,给原本偏远的小镇带来了人气,也开启了当地百姓的致富之路。3月28日,汤家汇镇红旅小镇迎来了一批研学客人,他们是来自合肥的高中二年级学生。中午,“红军街”上摆起了“长街宴”,远道而来的众多游客让镇上的商户个个都忙弯了腰。
汤家汇镇“红军街”上的“长街宴”
“今天是高峰期,一下子接待了1000多位游客。”承办此次“长街宴”的农家乐老板徐海霞应接不暇,笑容洋溢地招呼着客人。她告诉记者,自己家里使用的食材,大多就在周边农户家中采买,带动不少乡亲们的农产品销量,每年光羔羊就有500多只。
游客林女士来自外省,早就听说汤家汇镇是“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”,这次带着全家慕名而来。“这里有学校、书店、邮局、银行等众多旧址,在这个时空里,有一种回到抗战年代的‘沉浸式’体验,对大人孩子来说,都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。”
在金寨,像汤家汇镇这样展示红色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还有很多。而打破交通闭塞的制约,成为金寨发展红色旅游的命题作文。
2018年,金寨耗资5亿元,在大别山腹地的千峰叠翠间,修建了一条八百里长的红岭公路。从此,金寨各景点串珠成链,更多旅游新业态、新场景兴起,老乡们的口袋逐渐“鼓”起来。
金寨“红岭公路”
在斑竹园镇红色教育基地,这里开发了重走红军路、唱红军歌、吃红军饭等多个旅游项目,让游客们能通过沉浸式体验,感悟红色精神。
返乡创业的罗从俊在斑竹园镇开起了民宿,“我们正尝试借助互联网,通过直播推介的形式,向外界展示我们的红色传统文化和特色山货。”说到未来,他充满期待。
在另一边的果子园乡,“90后”滑翔伞爱好者袁圆建起金寨第一家滑翔伞飞行训练基地。在他看来,这种特色新兴运动,也为大别山旅游带来新的增长点。而穿梭在山水画廊间的红岭公路,也成为自驾车友们争相追捧的皖西打卡胜地。
时光荏苒,老区不老,青春正好!在金寨,“红”是底色,“绿”是振兴。金寨正发挥老区、山区资源禀赋,化“劣势”为优势,把“山货”变“尖货”,让越来越多“土特产”金字招牌走出大山。一幅革命老区人民共同富裕的金寨画卷已拉开帷幕。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。电话:136-9653-9698(微信同号)。